乌鲁木齐生活网讯:2月,地处非洲东南部的马拉维正值雨季,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芬芳,远处的山峦笼罩在薄雾中。
元宵节一早,中铁二十局马拉维马尔卡至班古拉铁路(马班铁路)项目办公室主任谭刚就赶往200公里外的恩桑杰市区,到中国超市采购完元宵节所需的食材和物资,之后,他马不停蹄地返回项目驻地。
马班铁路中外员工一起包汤圆。谭刚摄
“汤圆的口味很多,不仅有传统黑芝麻和五仁馅的,还有许多水果馅的,煮的时候要分开煮。”谭刚把食材交给食堂后,顾不得舟车劳顿,转身张罗起了项目部的元宵节茶话会。
傍晚时分,在工地上忙碌了一天的同事们回到了项目部小院。欢乐祥和的过节氛围,把他们身上的疲惫一扫而光,立刻又兴奋地忙碌起来——有人包汤圆、有人生炭火、有人准备烤串……
夜幕降临,马拉维的星空格外明亮。元宵节茶话会开始了,聚餐、赏月、猜灯谜、唱歌……活动接连不断,笑声此起彼伏,气氛格外热烈。
笑闹的间隙,有那么一会儿,谭刚的眼睛有些湿润,“以前在家乡,吃完汤圆,我和家人会一起走上街头看灯会。”
这是谭刚在马拉维度过的第三个元宵节。马拉维与国内有6个小时的时差,采购物资的时候,他掐准国内晚饭时间专门给父母拨了视频电话。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,虽然相隔万里,但圆月如镜,投射出母亲的关怀和父亲的叮咛,浓浓的亲情透过皎洁月光向谭刚传递着温暖。
10年前,谭刚不远万里来到非洲,参与了4个当地民生工程的建设。“起初很不习惯也不适应,不过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了非洲的生活,在偏远的马拉维乡村,虽然没有国内城市的繁华与便利,但也能找到自洽的方式。”
谭刚在工作中。受访者供图
“师傅,祝你们元宵节快乐,我和你们一直在一起,也祝你们早日回国与家人团圆!”属地翻译克莱星斯的祝福拉回了谭刚的思绪。克莱星斯和谭刚共事将近4年,耳闻目染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略有所知,“中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对中国人来说都意味着团圆,尤其是春节和元宵节。”
春节期间,马班铁路项目50名中方建设者坚守岗位,与200多名马拉维员工一起全力推进工程建设,按计划完成了1400多根轨枕的生产任务,满足了今年马班铁路的铺轨需求。马班铁路全长72公里,建成后,将有效连接马拉维西北边境和莫桑比克贝拉港,满足矿产、农产品等资源的进出口以及沿线居民生活物资输送需求,被当地居民称为“联通世界的幸福之路”。
谭刚(左5)和同事们在一起。受访者供图
谭刚对克莱星斯笑道:“我都数不清在国外过过多少个节日了,其实,身在海外工地,我们和属地同事相处的时间反而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更久,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就在无形之中变得很深了。”在谭刚看来,同事们就像一颗颗汤圆,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方,“内核”也不相同,却在共建"一带一路"的工地上,共同组成了别样精彩的团圆夜。
明亮月光下,建设中的马班铁路清晰地伸向远方。谭刚知道,这条铁路不仅连接着马拉维的城市与乡村,也连接着中非人民的友谊。在这个远离家乡的元宵节,他们用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。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,才让希望的灯火在他乡熠熠生辉,让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在异国深入人心。
感言:
虽然不能与家人团聚,但能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贡献自己的力量,我感到无比自豪。
——谭刚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